20年专注办公室装修设计 广州德科一站式配套服务专家

全国服务热线:020-84317499

写字楼设计的避难层设置的规范间距要求

来源: 发表日期:2025-08-19 278人已读
在现代城市不断向高空发展的进程中,写字楼设计的高度记录一次次被刷新。当建筑高度突破150米、200米甚至更高时,消防安全便成为设计中最关键的考量因素之一。避难层作为高层建筑中特有的安全空间,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生命安全。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对避难层的设置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要求,这些规定背后蕴含着对高层建筑火灾特性的科学认知和对人员疏散规律的深入研究。

避难层设置的基本前提是建筑高度超过100米。这一临界值的确定基于大量火灾案例分析和疏散模拟实验。当建筑高度达到100米时,常规的消防云梯车等外部救援设备已难以发挥作用,必须依赖建筑内部的防火设计来确保安全。规范明确规定,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包括写字楼)必须设置避难层,这是强制性的底线要求,而非选择性配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超高层建筑都严格遵守了这一规定,按照标准设置了多个避难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高度标准是从室外设计地面算起至建筑最高使用楼层的楼面高度,而非建筑总高度,这避免了某些项目通过装饰性构架虚增高度而规避设置避难层的情况。

避难层的间隔距离是规范中的核心参数。现行规范要求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差不应大于50米,这一数据的确定经过了严谨的科学论证。人体工程学研究表明,普通人在紧张状态下连续下楼梯的耐力极限约为10-15层,按常规写字楼层高4.5米计算,约合45-67.5米。规范取50米作为上限,既考虑了大多数人的体能极限,又为特殊人群留出了安全余量。北京中国尊大厦的避难层设置就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其避难层分别设置在17层、35层和53层,间隔高度均控制在50米以内。实际设计中,建筑师往往会根据具体楼层功能分布进行微调,但无论如何调整,两个避难层之间的垂直距离都不得突破50米这一红线。

首个避难层的设置高度也有具体要求。规范规定,第一个避难层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米。这一要求确保了消防队员能够相对快速地到达首个避难层展开救援行动。在实际项目中,首个避难层通常设置在12-15层之间,如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将第一个避难层设在15层,高度约为67.5米,略高于规范要求,但因其采用了特殊的消防电梯配置而获得审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某些项目为了追求上部楼层的高价值空间,试图将首个避难层设置得过高,这种做法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消防审查时通常难以通过。
 

避难层的有效面积计算需遵循特定规则。规范要求避难层的净面积应按5人/平方米计算,且必须能够容纳至少一个防火分区的全部疏散人员。这里的"净面积"指扣除设备用房、管井等固定设施后的可使用面积。某杭州高层写字楼案例显示,其避难层设计容纳人数为1200人,所需净面积为240平方米,实际提供了300平方米的净面积以留有余量。计算避难人数时,需要考虑上下两个分区中可能同时疏散至该避难层的最不利情况,而非简单按本层人数计算。避难层不得设置厨房、变配电室等火灾危险性大的功能用房,也不宜设置常规办公功能,以确保其"安全岛"的纯粹性。

避难层的防火构造要求比普通楼层更为严格。规范规定避难层的楼板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小时,隔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小时,且应设置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上海中心大厦的避难层采用了特殊的防火构造:楼板为200mm厚钢筋混凝土并附加防火涂料,隔墙为双层防火石膏板加岩棉填充,防火门采用甲级防火门并带有自闭功能。避难层的外墙宜设置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通风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地面面积的2%,这是考虑到长时间避难时的新鲜空气需求。某些项目如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还创新性地在避难层设置了应急卫生间和应急通讯设备,这些虽非规范强制要求,但极大提升了避难层的实用性和舒适度。

避难层的疏散通道设计有特殊规定。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以防止烟气直接窜入楼梯间。成都某超高层写字楼的创新做法是采用"剪刀梯"设计,使上下楼梯在避难层完全分离。规范还要求,避难层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和照明,某北京项目甚至在地面设置了发光导向标识,确保在断电情况下仍能引导人员。特别重要的是,避难层必须设置消防电梯停靠站,且消防电梯的前室面积不应小于10平方米,以满足救援和转运需求。

从实际使用效果看,合理设置的避难层在火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8年某省会城市高层写字楼火灾中,由于避难层设置合理,近800名办公人员全部安全疏散至避难层等待救援,无一人伤亡。事后评估显示,该建筑避难层的间距控制(45米)、防火构造(耐火3小时)和疏散引导系统都达到了理想效果。反观某些未严格执行规范的项目,如某地一栋未设置避难层的99米写字楼发生火灾时,人员被迫向下疏散,导致多人因体力不支和烟气中毒被困,教训惨痛。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消防理念的发展,避难层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某些发达国家已开始探索"避难阳台"、"垂直避难区"等新型避难空间,我国部分项目也在尝试将避难层与空中花园结合,既满足规范要求,又提升空间品质。但无论如何创新,确保避难空间的安全性、可达性和有效性始终是根本原则。未来,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避难层或将集成更多智能化功能,如环境监测、应急通讯、智能疏导等,但其核心使命——在危难时刻庇护生命——永远不会改变。

在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今天,高层写字楼作为城市经济活力的象征,其安全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避难层设置的规范间距要求看似是一组冰冷的数字,实则是无数火灾教训和经验总结的结晶。当建筑师在图纸上确定避难层位置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编织一张生命的保护网;当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建造避难层时,他们是在为未来的使用者构筑一道安全的屏障。这或许就是对"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这一建筑理念最朴实的诠释。

版权声明: 该文章出处来源非德科装饰,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文章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联系我们

  • 公司总机:020-84317499
  • 24小时手机热线:18988850888
  • QQ在线咨询:1061631386、514897395
  • E-mail:1061631386@qq.com
  • 公司地址:广州海珠区宝岗大道中仁厚直街12号2楼(宝岗体育场斜对面)
扫一扫
关注德科装饰公众号
广州德科装饰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2004-2021 广州德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8126626号